——Abstract:
“PCC /洞察+概念+創造”這一理念,其實也是對一個過程的描述,好的、出色的設計能產生的唯一和必由過程。這話兒可以換個說法:“分析+判斷+行動”,就成了每個人每天都在幹、都得幹的一樁事兒,是句做人做事的大白話兒。設計做久,真的就覺得是在做人,原因和理由其實都很簡單。
D360:如果需用一句話或一個概念來總結,“Kelidesign / 柯力”是一間怎樣的設計公司?
Keli:恩,我想應該是一間專注於“營造品牌價值”的,對我們的客戶而言,是他們所尋找和希望的,一個全面的“品牌成長管理”協作伙伴吧。這樣的方向和概念,其實也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,也是由1998年創立至今,在一磚一瓦,一手一足的過程中,與我們的客戶共同尋找出來的。
D360:請簡單介紹一下您的創作理念?
Keli:非常幸運,在所謂的創作理念上,由工作室到今天近十年了,對設計的觀念、或者說創作理念,一直也沒改變過。就是 —— PCC / 洞察+概念+創造(Perception + Conception+Creation)。用一段我們十年前原創,卻已被無數次抄襲去的話來說:“我們以為,好的設計不只是形式,不只是技巧,不只是視覺,它更應是思想的透析與策略的必然。其內涵指向應獨具市場穿透力、溝通力與推廣力,其表像風格應是國際化、本土性及品質化的。如此這般的內外兼修,精心砥磨,出色而具價值的品牌設計才是有可能而自然的,如‘蘋果樹創造蘋果一般自然’ ”。
“PCC /洞察+概念+創造”這一理念,其實也是對一個過程的描述,好的、出色的設計能產生的唯一和必由過程。這話兒可以換個說法:“分析+判斷+行動”,就成了每個人每天都在幹、都得幹的一樁事兒,是句做人做事的大白話兒。設計做久,真的就覺得是在做人,原因和理由其實都很簡單。中國人喜用這個詞兒:“事理”。很有意思。能把“事”做渾,把“理”說玄的人,忒多。我喜歡能把“事”做實,把“理”說白的人。
D360:請問,什麼是品牌求變之道?
Keli:談這個問題之前,首先得說說品牌或品牌效應。太多的設計師或客戶把品牌當成了個LOGO,或者是視覺問題、美感問題,又或者是當成個策劃或商業問題。但歸根到底,應該是品牌與其受眾之間的“溝通價值”理性考量、權衡與判斷。譬如,我們可以來看看“KFC/肯德基”最近的“品牌求變之道”。最核心的改變,就是LOGO上的山德士上校,脫掉雙排扣西裝,穿上圍裙了。目的是什麼呢?是想改變山德士上校“雙排扣西裝、拐杖”,有可能帶來的“高高在上”的、有隔膜的,寫字間老爺形象,而重塑其“重視健康、手工傳承”的親和力與品牌價值。
同樣的,我們早年為“上海城市合作銀行”更名為“上海銀行”所作的品牌規劃中,放棄了已被利用過度的,且放之中國而皆准的古錢“孔方兄”,為其品牌識別核心,而是以上海獨有的,在上海市民心目中,甚至全中國、世界上都有足夠認知力的“外灘金融街”為其LOGO識別核心。这一下,就在全國一大堆的銀行品牌中,具有了獨特的“溝通價值”。所以,所謂“品牌求變之道”,我以為簡單的講,就是令品牌的溝通,如何“更合適,更有效,更具價值”。
D360:您覺得,怎樣才算好的品牌設計?有標準嗎?
Keli:呵呵,這個問題已經被問過多次了。所有的客戶都會對設計師說“我要一個好設計、好品牌”。這,其實是句讓人犯暈,尋不著南北的“空話“。為什麼說“空”呢?因為在說“好”之前,我們得先來說說“合適”與“價值”。沒有離開“合適”、離開“價值”判斷,而可以獨立存在的“好設計、好品牌”。 跟人生大多數事情一般,合適的,就是合格的品牌設計。“合適”,且獨具“價值”的,就是好的品牌設計。如果還能有“出乎意料”的“合適”與具“價值”的設計,那就該是非常出色的品牌設計了。
“好”在漢字裡,拆開,便是“女子”二字。 宋玉在《登徒子好色賦》中,是這樣說“女子”及“美”的:“東家之子,增之一分則太長,減之一分則太短 ;著粉則太白,施朱則太赤”。說的,其實就是“合適”。我想,這就是好設計、好品牌的根本標準吧。
D360:對於中國目前的品牌設計,您有什麼看法或意見?
Keli:唔,這話題大點。幾句話還真說不完。我就揀一個最近恰有感觸的話題來說說吧。前一時,一朋友送了本自己寫的書給我。閒時翻看,其中一句話讓我感慨萬千。這句話是這樣說的:“我們天生的本能,是傾向於用我們自己喜歡的方式與別人溝通,而這往往會帶來許多問題”。
我以為,所謂“做設計、做品牌”,其實核心就是在“做溝通”。這句話如果放在設計或品牌設計上,以自己喜歡、擅長的方式、語言與別人溝通,這是天性,也是本能。天性與本能,自有它的可貴。但本能之上,如何用別人理解、接受、喜歡並認同的方式與語言來溝通,這是一個更具價值的“本能”與“理性”融匯之事。如把“設計”或“品牌設計”之核心當成“溝通”來琢磨的話,那麼,“溝通”的價值就在於成效,“認同度”與“影響力”。而非僅是“宣洩”或“表現”而已。這是“本能”與“理性”之別,也是“炮仗”與“炮彈”之間的差別。
回到目前的“中國品牌設計”這問題上,看看我們的設計師與客戶、企業對待“品牌設計”時,是“本能”地在做“炮仗”?還是“本能+理性”在做“炮彈”?看看在我們的大街、電視、超市、包裝等等品牌舞臺上,“炮仗”與“炮彈”二者比例,我想就明白了。這是個能力,但更是個觀念問題。前一時與廣州集和的龔凱、張行等設計同行們聊,也談到“CIS”與“品牌(Brand)”這一論題。“CIS”老早在日本,在中西元男那裡,原本是本好經。但販到臺灣,再被一夥人轉販到大陸,已被群起而來的歪嘴和尚們念歪,幾乎臭了街了。一說做“CIS”,跟半個騙子似的。CIS,是如何成為“伎倆”的,話題也大,有機會再說。這裡且打住。
所謂“CIS”,我以為最大的問題,就在其溝通定位。定位在“企業想說什麼”,而非“受眾想得到什麼”,便成了自說自話。其次,也在於CIS把“品牌”當成了一幢樓,門窗如何?燈泡又如何?設計師成了裝修隊,或者好聽點,是間物業公司。但“品牌”怎麼可能?也怎麼可以?是可以被固化的、無生命的呢?“品牌”是個活的,要培育、要成長,會開花結果,也會衰老、枯萎甚至夭折的,有生命的玩意兒呀!
所以,我們面對“品牌”與“品牌設計”的態度,一如面對一粒種籽、一株幼苗或者一棵樹,我們把自己當成“老農”,當成“園丁”,用心用腦用手去栽種、去培育、去維護、去管理。讓開花、結果成為必然。讓品牌的成功如“蘋果樹創造蘋果一般自然”。
這個時代已太難容納僥倖的成功,品牌亦如是。“品牌設計”也好,“品牌顧問”、“品牌管理”也好,根本的作用與價值,就是如“老農”如“園丁”培育花草莊稼那樣——“控制成長”,而後,“控制成功”。
D360:在創作過程中,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?如何解決?
Keli:前面說過,做“設計”,其實就是在做“溝通”。那麼,在創作過程或項目進行過程中,最大的問題,仍是“溝通”。與客戶溝通,與客戶的客戶——“消費者”去溝通。從溝通中,找到問題的核心,找到我們要去的方向與路徑、找到“合適”之所在。簡單地講,任何設計的產生以及成功(包括不成功),都該是三方的合力:市場(消費者)、客戶(企業)、設計師。那麼,這裡所說的“溝通”與“合適”,也該是三方共同的合力。至於“怎麼解決”,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則:客戶來找你,尋求的是“價值”,而非僅僅“美感”。所以,與客戶去探討視覺、美感、表現上的“感性”的“專業角度”,對設計師來講,是件非常愚蠢的事情。個人認為,能跟客戶探討,並達成認同度的,從來只有“價值”與“合適”這樣的、理性的“普通角度”。
D360:作為一個設計師,您覺得在設計過程中,哪方面最重要?
Keli:如果我們已經預先設定,作為一個設計師的表現與表達能力不是大問題了的話,那麼,“理解”與“思考”最為重要。這關乎“判斷力”。只要“眼准”,“手高、手低”都不會是大問題。何況“手”還能成長的。怕的是“眼歪”,還“歪”成了習慣,“手低”是錯,“手高”則更錯。巴頓將軍說:平生最怕一種人——蠢,且勤奮者。呵呵,這句話對設計師,同樣適用。
D360:請您談一下未來中國品牌設計的發展。
Keli:呵,又是一個大話題呀。這問題得分大、小兩頭來說。往大裡說,樂觀,形勢一片大好。因為從“中國製造”到“中國智造”,似乎已成國策,成了中國經濟之於世界經濟的大趨勢。作為“中國品牌”作為“中國品牌設計”的發展而言,當然該是形勢一片大好的樂觀。但往小裡看,我又很悲觀。這關乎我們的設計教育、設計市場與設計師本身的素養、設計觀的水準與品質。
一件小事,前些天,我一位從事廣告設計與品牌設計多年的同行朋友來了個電話,諮詢的是商標查詢、商標註冊方面的問題,電話裡面,把整個流程以及商標法的常識詳細解說了一通。掛掉電話,心裡感慨,這還不是企業、客戶,而是連工作了多年的設計師,對商標知識都欠缺如此,又如何來說“中國品牌設計”這樣的大話題呢?同時,又有幾所院校的設計系在教授“品牌設計”這樣的課程時,會把基本的商標法、商標註冊等等知識、常识与经验,在教給學生們呢?再比如“平面設計”,前次與貴刊主編王紹強先生與中國美院黃海波先生見面閒聊,說起每年畢業滿坑滿谷的設計專業學生,又有幾個,對必須的印刷常識有瞭解有掌握的呢?又有幾所院校設計系科覺得該把商標知識、印刷知識列入課程,教授給學生們呢?大家皆有深有感慨。學生們學了滿腦子的“屠龍之術”,出得校門一看,哇,滿地蟲蛇,殺都不曉得該怎麼殺呀。
當然,中國人自古有重“道”而輕“器”的觀念。好在“設計”,是個如此務實而立竿見影的行當,也就都會漸漸明白“道在器中”這樣的道理。所以,一頭樂觀一頭悲觀,也就心下坦然。最後,該謝謝各位,耐心地讀完。
——刊載於 《Design360°》 觀念與設計雜誌 / 2007-05 第9期
《Design360°》觀念與設計雜誌 官網:www.design360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