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Abstract:
……“浮世繪”,它是一個“庶民的藝術”、“平民的力量”。它不是一個束之高閣的,或者說精英階層、陽春白雪的藝術,而是完全地面對普羅大眾,對“現世、塵世、人間”,充滿關注、關懷與關心、關照的一門繪畫藝術。
(6)荷蘭阿姆斯特丹,梵高博物館:www.vangoghmuseum.nl
(7)英泉溪齋(1791-1848),師從菊川英山學習浮世繪,三十歲前即繪出妖豔的美人畫,成為人氣畫師。同時還廣泛活躍於風景畫,春宮畫,插圖等各領域。自成流派,與門人一起對抗歌川派。
(8)克勞德·莫奈,Claude Monet,(1840-1926),法國畫家,被譽為“印象派領導者”,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。
(9)保羅·塞尚,Paul Cezanne,(1839-1906),法國著名畫家,後期印象派的主將,被推崇為“新藝術之父”。作為現代藝術的先驅,被譽為 “現代藝術之父”、“造型之父”或“現代繪畫之父”。
(10)葛飾北齋,(1760-1849),生於江戶,被譽為“浮世繪天才”的日本繪畫大師。又《北齋漫畫》、《富岳三十六景》、《富士越龍圖》等名作傳世。
(11)《鳶尾花》,梵高名畫之一,創作於去世前一年的1889年5月,法國聖雷米精神病院。價值5390萬美元,全球最昂貴名畫TOP 10之一,現藏於美國加州,蓋蒂美術館。
(12)尾形光琳,(1658~1716),生於京都、皇室御用和服商家庭。日本繪畫大師,工藝美術巨匠,“琳派/宗達光琳派”創始人之一,對日本繪畫和工藝美術影響至為深遠。有《紅白梅圖屏風》、《八橋圖屏風》、《楓鶴圖》及八橋嵌金漆硯盒等名作傳世。
(13)加藤清正,1562-1611年,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著名武將、大名,豐臣秀吉“賤嶽七本槍”之一,初代熊本藩主。
(14)島津義弘,1535-1619年,日本戰國時代名將,九州薩摩藩大名。
(15)本多忠勝,1548-1610年,日本戰國至江戶初期之武將、大名。德川氏“四天王”之一,忠義驍勇、武勳彪炳,有“日本張飛”、“戰國第一猛將”之譽。
(16)陳洪綬(1599~1652),號老蓮,浙江諸暨人。明末清初書畫家、詩人。尤以人物畫成就最高,有四十幅版畫《水滸葉子》等傳世。
(17)喜多川歌麿,1753-1806年,浮世繪“美人繪大師”。生於江戶(今東京),以描繪婦女、民間風俗見長的浮世繪大家,“大首繪”流派開創者。傳世名作有《婦人相學十體》、《婦女人相十品》、《青樓七小町》等。
(18)《眩-北斎の娘》,2017,導演加藤拓、編劇大森美香、主演宮崎葵。官方網站:
www.nhk.or.jp/dsp/kurara
——Tips 1:
歌川廣重《東海道五拾三次繪卷》7'30''VCR精彩視頻短片,手機掃碼可直接觀看。
掃碼添加微信客服……
03 / 梵高與廣重,浮世繪與世界美術流變
今天還專門給大家帶了個小東西,江戶東京博物館的衍生文創紀念品,浮世繪資料夾。這個,就正好是我們剛才欣賞過的廣重《龜戶梅屋舗》,大家可以拿在手裡,傳看、分享一下。今天鑒賞茶會準備的禮品袋中,我們還埋了個小小的抽獎,有兩位嘉賓的得到的,就是這款的浮世繪文創資料夾“日本橋”。有誰拿到小獎品啦?恭喜。抱歉沒有更多,小東西雖然不貴,但因為是從東京背過來的,沒有那麼多。
那麼,再來看看這幅油畫版、臨摹版的《龜戶梅花圖》。誰畫的呢?对了,就是梵高。梵高畢生傳下來,親筆臨摹的浮世繪作品有三幅,其中有兩幅,臨摹的便是廣重作品。
再往後面看,這里还是梵高臨摹时,非常認真地放樣打稿,留下來的一張“龜戶梅花”網格草稿。大家有繪畫經驗的話,應該知道,打好網格來放樣,是最精准、精確的。那麼,梵高就是這般的兢兢業業、嚴謹細緻地打好網格來做構圖的放樣,完成了這樣的一個臨摹作品。認真程度,可見一斑。
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細節在哪呢?大家可以看看廣重原作、梵高臨摹的對比。除了完成中間部分的 “梅花圖”畫面外,梵高還在左右兩側添油加醋,加了蠻多東西,相當於掛了幅“對聯”。
大家可以認真讀一下,這額外多加上去的,其實就是漢字。左側,“大黑屋錦木江戶町三丁目”,很清楚。右側這邊,“新吉原?大丁目屋木”,有個字認不出,也讀不通。這個,其實就完全是節外生枝、添油加醋,杜撰上去的了。所以在座諸位,若民族自豪感夠強烈,你完全可以這樣吹吹水:梵高也曾經,橫橫一筆一劃地,學過寫過漢字兒。
繼續往下看圖。前年有部電影《至愛梵高》,全油畫的大製作,那麼我們的印象裡,腦海中,梵高的繪畫風格,他的色彩,他的用筆,《星空》、《向日葵》還有他的《自畫像》等等,就是這個畫面,這個特徵。非常典型、非常經典也非常“招牌”的梵高。
但是你們可能不一定猜得到,五年前他是什麼風格的。譬如1884年《農婦肖像》、1885年的《吃土豆的人》,梵高在“荷蘭時期”的作品,色調灰暗、晦澀,不客氣一點,甚至幾乎可以說技法幼稚。這一系列的作品,跨越了梵高的“巴黎時期、法國南部時期”以及之前的“荷蘭時期”三個階段。而它們整個的時間跨度,其實只相隔了五年。梵高是怎麼從色彩、畫面,以及這樣的用筆,產生如此巨大的轉換、改變的呢?這短短的五年,究竟發生了什麼?
來,繼續給大家分享一些資料。為準備這個演講的PDF,我還是很用心地,把阿姆斯特丹“梵高博物館”的官網(6),給仔仔細細、上上下下都“摟”了一遍。非常的巧,去年(2018),就正好是梵高誕辰165周年,我們剛才講,2018是廣重辭世160周年。也就是說廣重辭世5年後,梵高出生。這兩人,貌似有冥冥之中的緣分。
這個海報,就是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為紀念他誕辰165周年做的一個特展,留意一下這標題——“Van Gogh and Japan”,“梵高和日本”。這是梵高博物館官網的一段解讀,我把它做了摘選、翻譯,大家不妨讀一讀:
“Exhibition Van Gogh and Japan,……2018年3月23日,梵高博物館開幕了“梵高和日本”,這是一個關於日本藝術對梵高作品的影響的大型國際展覽:“……這是第一次有這樣的規模和規格的展覽,專門研討梵高跟日本之間的關係。……在日本的魔咒下,……梵高與日本版畫的接觸對他作為一名藝術家的走向,起了決定性的作用”。
大家是不是有點驚訝?說到這裡,也給大家補充一個梵高的故事。對梵高有所瞭解的話,應該知道,梵高畢生的繪畫生涯,都是他弟弟提奧在資助他,其實在他生前,他自己的畫作,幾乎一幅都沒賣出去。但是,梵高的浮世繪收藏,卻多達500多幅。這事兒很戲劇性,他自己的畫一張沒賣掉,但是他卻收藏了500多張日本浮世繪畫家的作品。
再看看這兩幅肖像,梵高在巴黎時期,1887-1888年創作的《唐吉老爹》。唐吉老爹是巴黎一間畫材店的老闆,與當時巴黎的一大批畫家都很交好,梵高也就經常到這裡去購買畫材、顏料,沒錢的時候就賒欠。同時,唐吉畫材店也出售很多浮世繪作品。所以可以看到,唐吉老爹這兩幅肖像後面的牆上背景繪畫,上下左右,全是浮世繪。留意一下肖像畫右下角背景上這一小幅,这也就是梵高臨摹過的第二幅浮世繪作品,英泉溪齋(7)的《花魁》。
當時法國的《巴黎畫報》在1886年某期的封面上,刊登了這幅英泉的《花魁》。因為封面設計,刊登的時候把《花魁》畫面做了一個鏡像與翻轉。結果,梵高的油畫臨摹,也是個鏡像的翻轉。
從這個細節,我們可以推測,梵高1887年臨摹的母本,很可能就是《巴黎畫報》這封面,而非英泉的浮世繪原作。同樣,我們也可以找到梵高臨摹時的網格放樣、構圖草稿。而且與之前《龜戶梅花圖》類似,梵高在臨摹完中間花魁人物畫面這部分之後,跟之前杜撰漢字元素一樣,换用为一系列的日本繪畫、圖像元素,在外框部分進行了一個再組合。所以梵高的這幅臨摹浮世繪,叫做《日本情趣-花魁》。
這個165周年的“梵高和日本”特展,還專門推出了一本畫冊。這頁PDF頁面上,有特意添加的二維碼,大家有興趣,可以掏手機掃一下這個碼。這就是梵高特展畫冊所對應的網址二維碼,掃下來,存一下,回頭有興趣,大家可以直接訪問到梵高博物館的官網商店。
這本特展畫冊的書名就很有意思,《JAPANESE PRINTS, The Collection of Vincent van Gogh》。Prints,這個詞兒,可以翻為“指紋、印痕”,也可以直接翻譯為“版畫”。Japanese Prints,日本版畫。
這本《日本版畫,文森特梵高的收藏》特別畫冊,收錄的,就是梵高畢生收藏的幾乎所有浮世繪作品。往下看,書中,就包括梵高留下來的他對浮世繪的親筆臨摹油畫,存世的,一共三幅。《龜戶梅花圖》、《日本情趣-花魁》,另外的一幅,還是歌川廣重的作品,之前請大家留意的,江戶百景之《大橋驟雨》。
梵高版《大橋驟雨》(1887),如之前所解讀,同樣的招兒,這次是上下左右,周圍全是一串漢字元素的邊紋杜撰。他在廣重這裡,也學會了對雨景的描繪。過了三年之後,1890年他把這樣的來自廣重的雨景技法,用到在普羅旺斯畫的另外一幅風景畫,《瓦茲的雨》的風景、雨景的描繪中。
在普羅旺斯、在阿爾,梵高畫了類似的、多幅的雨中風景。於是,歌川廣重的雨、日本橋的雨,就這樣從東方來到西方,成了梵高的雨、巴黎的雨和普羅旺斯的雨。
這就是梵高與歌川廣重的關係,與浮世繪,與“日本指紋、印痕”與“日本版畫”的關係。梵高誕辰165周年,推出的最重量級的紀念特展,叫做“梵高和日本”。推出的重量級的特別畫冊,書名《日本版畫,梵高的收藏》。那麼剛才摘錄這句,“……梵高與日本版畫的接觸對他作為一名藝術家的走向,起了決定性的作用”,現在大家都能理解、體會了吧?
大家可以繼續看看我們收集的資料圖片。這些年,在日本在東京,推出的梵高的、印象派的大展可以說層出不窮。原因很簡單,梵高等等印象派畫家對浮世繪,對日本的情有獨鍾、“一往有深情”,在今天,又轉換為日本人對梵高、對印象派繪畫的情有獨鍾、“一往有深情”了。都知道三十、四十年前,80-90年代,日本經濟最黃金的時候,把梵高作品抬到世界藝術品拍賣第一天價。其實現在你們就不難理解,這些現象背後,原因、淵源何在了。
我再從梵高的書信集《親愛的提奧》裡面,摘錄了這樣幾段話,給大家分享。梵高一生當中,留下來了將近一千封信札,大量是寫給他弟弟提奧的。也有寫給不同的畫家的信札。順便說,這本書《親愛的提奧》,很值得推薦。
譬如這則,他身在普羅旺斯、在阿爾,卻是“……我總是對自己說,我正在日本”。這些梵高自己的書信集裡面,所流露出來的,他對日本、對日本繪畫的那種情感,我就不挨個讀了,大家不妨自己感受。
尤其有趣的,是他給莫奈信中的这一则,“……別人說我們是喜歡浮世繪,(喜歡這個詞),這是對我們看不起,浮世繪就是我們的信仰”。所以說,大家可以看出,作為浮世繪的粉絲,梵高的“粉丝”級別和段位。
再給大家分享一幅梵高,《盛開的杏花》。創作於1890年,距他自殺去世,大概還有不到半年的時間。在座的各位,不管是否學美術出身,應該都能從這幅畫當中看到非常濃郁的東方藝術風格和東方的韻味。這幅畫他畫給誰呢?畫給他侄子的降生。他跟他弟弟提奧之間的關係非常的親密,提奧來信,告訴他要添一個兒子了,梵高非常開心,就畫了這幅畫,為即將降生的侄子。這幅畫也是梵高家族至今“唯一不肯出售”,絕不出手的一幅作品。因為這幅《盛開的杏花》,它代表了亲情,生命与希望,同時,也是梵高對浮世繪“最深的敬意”。
那麼對歌川廣重,對浮世繪,對日本藝術,在西方藝術大師中是不是只有梵高這一個超級“死忠粉”呢?還真遠遠不是。限於時間和篇幅,我們給大家做了個快速的流覽和匯集。
這是幅莫奈(8)的作品,1899年,《日本橋睡蓮》。莫奈比梵高更有錢,乾脆在自家的花園裡面就造了一座日本橋,而且平生畫了無數幅“睡蓮”、無數“日本橋”。這裡的左邊,則是廣重的另外一幅江戶百景作品,1856年《龜戶天神境內》。大家不妨自己比較。除了莫奈,還有誰呢?來看看塞尚(9)。右邊這幅,塞尚的作品《聖維克多山》(1886),而左邊,則是葛飾北齋最著名的《富岳三十六景》系列中的《駿州片倉》(1833)。放在一起,大家自己看吧。
時間關係,我就給大家把大師們的作品演示、瀏覽得快一點。還有誰呢?這是馬奈(1832-1883,印象派奠基人之一)。馬奈的自畫像,在牆上,掛著的就是一幅浮世繪。然後,還有高更(1848-1903,與梵高、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)、德加(1834-1917,法國印象派畫家)、雷諾阿(1841-1919,法國印象派畫家)。再往下流覽,剛才已講過的莫奈,還有誰呢?惠斯勒(1834-1903,美國著名畫家)、克里姆特(1862-1918,奧地利著名畫家,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),一大批的西方藝術大師,尤其是後期印象派。
這樣的一大批畫家,浮世繪對他們的影響,或者說他們從浮世繪藝術當中所汲取的養分,一一鑒賞瀏覽,仔細地瞭解、研究下來,應該是非常讓人驚訝的。
我是學美術、設計出身,也在大學時代修過藝術史、美術史論之類的課程。然後,當走過這麼多的美術館博物館,“好奇害死貓”,我自己一路地好奇琢磨,閱讀與研究,坦白地講,是震驚。大家都知道一點,印象派對整個世界美術史,以及當代藝術的轉化、推動和流變,是產生了非常非常巨大的影響的。那麼這一世界美術的巨大的流變,其源頭,或者說源頭之一,就在東方,就在浮世繪。
最後,再給大家分享一幅梵高的名作,《鳶尾花》(11)。這幅名畫現在收藏在加州的蓋蒂美術館。當年在美國西海岸旅行,在洛杉磯去蓋蒂中心,特意看了這幅畫。非常棒,我呆站了差不多有十分鐘。
然而後來,在京都的博物館,看到這座古屏風,又是“鳶尾花”,日本人也叫“燕子花”。作者是誰呢?尾形光琳(12),日本繪畫大师,工藝美術巨匠,作于1709年,《八橋圖屏風-鳶尾花》。當時,我真的又被震驚到了。大家不妨看看PDF的圖片比較,大概就能理解我的震驚了。這個驚訝和震驚,從年代而論,也許可能有些沒道理。而且,特別說明一下,很可能就是我個人自己的臆斷、揣測。
兩件同為“鳶尾花”的作品,創作年代差了一百八十年。而光琳與梵高兩人,生卒年和時代,也差了近二百年。年代的跨度,實在是太大。而且,梵古生前,幾乎是絕無可能看得到光琳的作品。
這位尾形光琳,則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師,除了書畫世家、繪畫大師之外,他也是日本工藝美術的巨匠,陶瓷、漆器的大師。看看圖,他的“鳶尾花”創作,不僅有這座繪畫屏風,還有同樣“鳶尾花”主題的嵌金螺鈿漆器。大家可以看得到,這件漆器與這幅屏風畫之間的很微妙的關係。
這是前些年的“尾形光琳300年祭”特別紀念大展,兩大國寶“燕子花(鳶尾花)&紅白梅”,這是光琳最有名的兩幅作品,都是國寶級。可以想想,日本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藝術流派“琳派”,就是拿他的名字來命名,其地位、影響,可見一斑。而且光琳與“琳派”,對今天的日本美術、日本工藝,甚至日本人的審美,影響至深。光琳與“琳派”以及對日本藝術、審美的影響,這個話題忒大,今天就暫且打住,無法展開。
所以,回到梵高“鳶尾花”與光琳“燕子花”之間的蹊蹺關係,再說一下,只能說是我非常個人的揣測、臆斷。除了年代距離之外,有一個幾乎可以肯定的因素,之前說過,尾形光琳的作品特別是原作,在梵高的時代和生前,沒有可能,是梵高有機會見得著的。
為什麼這麼說呢?尾形光琳出生於京都,皇室的御用和服商家庭,富家與世家子弟,又是書畫世家,他父親就是當時京都的名畫家。“琳派”、京都畫派的這些畫家,他們的作品主要是流傳在皇室、宮廷和公卿、大名等達官貴人階層,富麗堂皇且昂貴,與“浮世繪”的階層和定位,截然不同,迥然相異。如果說“琳派”是宮廷公卿、是精英藝術的話,那麼完全的相反,“浮世繪”,則是庶民的、普羅大眾的。浮世繪,出自平民畫師,描繪市井庶民、煙火日常,再木版雕印,很便宜的大量印刷,大量販售,才有了飄洋越海、傳播世界的可能。
把兩幅“鳶尾花”以及“琳派”放在這個章節的結尾上,是我刻意與故意的,而且與後續的話題,仍是大有關係。
04 / 浮世之繪…
最後這個章節與主題,來給大家分享一些,恐怕是些比較我個人角度的,有關浮世繪的知識與常識。剛才與“琳派”比較,講到浮世繪的市井煙火日常與庶民、普羅,大量印刷、大量販售等等,那麼我們回到“浮世繪”這個詞匯與概念本身,來跟大家聊聊。
的確,“浮世繪、うきよえ”是一個比較令人費解的美術史、藝術史的專有名詞。它不象通常的“油畫、版畫、水墨畫”等等詞匯,概念、界定都很清晰。在英文裡,就有“Ukiyoe(浮世繪之日文讀音)、 Yamato-e(大和繪,日本風景畫)”以及“Japanese Prints(日本版畫)”等幾種說法。為什麼說作為美術專有名詞,它會比較令人費解呢?因為它並非很理性、很科學的概念命名,而是很感性,非常感性的一個詞匯、概念。
先說“浮世”這兩個漢字,非常佛家的一個術語,對吧?……人間、塵世,聚散、浮沉不定。若用中國典籍,譬如阮籍的“逍遙浮世,與道俱成”,還有晚唐詩人許渾的詩句“空悲浮世雲無定,多感流年水不還”,就能把“浮世”這個詞兒,解得非常好。至於“繪”,大家都能理解,描繪、記錄、繪畫。
的確,因為它“大量印刷、大量販售”的特徵,大量的浮世繪就是“Japanese Prints”,日本版畫。然而,又不能將它跟“版畫”完全地劃等號。因為浮世繪也有“肉筆”,手繪的、獨幅的、非複製印刷的作品。
如之前所說,最關鍵的特徵,“浮世繪”,它是一個“庶民的藝術”、“平民的力量”。它不是一個束之高閣的,或者說精英階層、陽春白雪的藝術,而是完全地面對普羅大眾。對“現世、塵世、人間”,充滿關注、關懷與關心、關照的一門繪畫藝術。
前面的《東海道五十三次繪卷》視頻短片裡,大家可能留意到有一個畫面,叫作“繪雙紙屋”,江戶時代興起的“書籍版畫販賣店”。也就是浮世繪的販賣、流通於傳播渠道。
來看看一個蠻有意思的博物館復原實景,這就是德川江戶時代,販售浮世繪的一個書籍畫店。當年就是這樣一個小鋪子,牆上掛滿了浮世繪。有的畫已經裝裱起來,卷軸,更多的就是單張,一排排,懸掛陳列起來。櫃檯最前面,就是這樣一本一本、一套一套的書,雕版圖書。這樣的日常販賣。
當年的、真實的江戶“繪雙紙屋”,除了這種獨幅的浮世繪版畫作品之外,其實還有更多的書籍、圖書,浮世繪的繪本。有些類似我們兒時的連環畫,庶民大眾、下里巴人的繪本書籍。給大家分享一下,我自己這些年來,研究收藏浮世繪,東搜搜、西淘淘的一些浮世繪私藏。
這個古繪本沒法展出,我們就只能先看看PDF圖片。這兩冊浮世繪古繪本,注意一下年份,1848年、嘉永元年,清道光二十八年,《名將勇臣傳》之三、之四。作者也是歌川派的一個畫家,歌川芳虎。這兩冊浮世繪古繪本,畫的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武將、勇將和名臣,他們的形象和傳略。
看這一頁,左邊這位騎馬作戰武將,“加藤主計頭清正”,加藤清正(13)。乃偉姐,你和江哥2016年的熊本地震後,你們不是去過熊本,捐助慰問麼?熊本城的建造者、築城大將,就是這位加藤清正。清正也是城堡、城池的築城名家,有“清正流”流傳下來。他的封地肥後國,就是今天的熊本。再看看這張圖片。在座有幾位,是去年夏天本來旅圖“薩摩鹿兒島人文遊學”的團友,那麼,圖中這位“同丞相義弘”就跟薩摩藩、鹿兒島有關,島津義弘(14),島津家的先祖。琉球,今天的沖繩被薩摩控制、歸併日本跟他也是有關係的。島津義弘也是豐臣秀吉出兵朝鮮的一員大將,在朝鮮戰績也很厲害的。
後面一頁,又是兩位騎馬交戰的武將。大家對日本歷史如果有些瞭解的話,這是德川家康手下一員猛將,本多平八郎忠勝(15),他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,他的盔甲是一個“鹿角兜”,也就是鹿角頭盔。
大家可以看得出,歌川芳虎在描繪每個武將的時候,他的構圖、人物動態等等,非常生動。可以拿譬如陳老蓮(16)的《水滸葉子》,水滸人物來作個比較。它不全是一個個獨立的單幅人物像,比較孤立地“戳”在那兒。好多是兩個人物在互相交戰,而且它的畫面是突破獨幅畫框的限制,是可以打破、穿插過來的。
這兩本古繪本圖書,今天我也帶來了,各裝了個透明袋,大家有興趣可以茶席上傳看。實在沒法展出,如果把這古繪本拆開,一張張地裝框來展就太可惜了。嘉永元年1848,一百七十多歲的浮世繪繪本,不小心,翻翻可能就碎掉了。所以請大家小心傳閱,除了博物館,還是很難得的機會看到。
哪裡淘來的?京都,古美術畫廊,十幾年前淘的了。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日本古美術店的簽,做得非常地道:文久堂版,芳虎畫,嘉永元年、繪草紙、木版畫,1848-EDO Perido,江戶時代。
玩收藏的朋友知道,在國內,恐怕已經蠻難得在民間流通中,看到清代中晚期的印刷品、書籍了。即使有,也很昂貴,恐怕品相也沒這麼好。包括畫工、雕工和印工品質。這套歌川芳虎、文久堂《名將勇臣傳》它不是單黑的,而是多色的木刻套版。粉、黃、藍,四套色的木刻雕版套印,就更難得一些。這樣的民間刻版印刷品,套色木刻繪本,隨後一會明磊兄(翟明磊先生)的專題講座,也會給大家分享到蘇州版、桃花塢的雕版、年畫。
十幾年前,我剛開始關注浮世繪,走訪日本各地美術館、博物館、古美術畫廊的時候,有一個事挺讓我意外和震驚,就是浮世繪的“技藝之美”。我們不妨先拋開,剛才一起聊的所謂繪畫成就、藝術成就等等層面,高大上的話題,在這裡,我們換個角度,來看看浮世繪的技術與技藝之美。這個跟你只看畫冊、只看美術館是不一樣的,你得看看它背後的工具、工匠、作坊等等技藝。
藝術上的高低,或許見仁見智,太感性,大家糾纏不清。但技術、技藝上的高低、優劣,卻可以是很客觀、很理性也很中立的東西。
這張照片裡面,就是整個浮世繪的畫工、雕工與印工,他們的整個版畫製作的技術與工具。也給大家解釋一下,為什麼老的浮世繪,畫面尺幅都不會太大?為什麼呢?這個尺幅,其實是由木板的大小所決定。木板(多為櫻木)能有多大,畫師才能畫多大,雕工才能雕多大,也才能印刷多大。所以大量的浮世繪,都是畫面尺幅比較小的。因為什麼呢?看看照片中的印臺,從人體工學的角度,大家馬上就能明白:你胳膊的操作半徑,就決定了你能印刷的畫面尺幅。
好,來給大家再看看這張照片,很生動。剛才給大家鑒賞了廣重的《龜戶梅花圖》,那麼這裡,就正好是《龜戶梅花圖》整個的印版、印工的全過程。我數了一下,大概需要九個印版,得印九次。先線稿、墨版,然後再色版,一個色、一個色的套印出來。每一次印色,你都得全部手工、精准地套印上去。再有,也因為是手雕木版,它也有自身的“壽命”,通常,印到500-1000張/次,這套木雕版也就该廢了。
給大家特意放大了一個畫面印刷的局部,大家來看看。然後這幅畫在哪呢?就在你們身後牆上陳列的這幅,喜多川歌麿(17)的《風俗三段娘-上品之圖》。來,我們一起仔細來看看這個套版技藝,或許就能領會我所說的“技藝之美”。如圖的古箏,每一根琴弦是淺黃色的,琴弦的左右兩邊,有兩根墨線。底色的古箏,是棕色。這個套版的技術與細節,大家回頭有興趣,可以再仔細地看看原版。其實圖片已經把這個局部放得很大了,仔細鑒賞一下每個地方的套版精准與精細。
注意,這種套版與套色不是今天的機器,而是全手工技藝。我自己個人所收藏的這幅歌麿《風俗三段娘》年代不算古,大正六年,1917年的印版,剛好,一百年出點頭。
然後,可以再留意下,圖中仕女手中的這把團扇。注意,這把團扇裡面的線條,不是畫出來的,是完全靠雕版與紙張之間的柔性關係,壓印出來的。這個,其實又會有一塊專門的雕版。相當於今天的凹凸版壓印,很有立體感。
在這個還給大家分享一個小經驗,或許聽完今天的演講,大家回頭去日本,逛古書店的時候,可能也會有興趣收藏一些浮世繪,有一個蠻重要的鑒別。那就是把浮世繪拿到手裡,翻到反面看。如果反面有這種層層疊疊的手工刷痕、印痕,那麼,這個東西值得買。否則就很有可能是現代的印刷品,機器膠印,或者是噴繪寫真。如果不是手工雕版、手工套色拓印的話,這些紙張背面的刷痕、印痕,是不可能出來的。
再來看看今天的其它展品。牆上右邊,頭上的一個系列四幅,就是一組風格非常獨特的浮世繪版畫,1936,昭和十一年的印版,時代已經比較現代了。風格獨特是因為這一組跟傳統“江戶浮世繪”有些迥異,來自京都,而且這個畫家(飯田始晃),是位和服圖案的設計師。畫面風格、色彩調性,包括套金、銀色的印刷,都與眾不同,《山吹櫻》、《月影》、《簾之櫻》與《山嵐》,一組四幅。
來看這幅《簾之櫻》,還是來給大家放大一個照片局部。看到嗎?紙面上有清晰的被刷子橫著刷過去的印跡。而且吧,你仔細看,每一朵櫻花,都有一個凹凸的輪廓形。與剛才那幅歌麿《風俗三段娘》裡的“團扇”局部,類似的雕版、印刷工藝。
這有個專門的這個術語我忘了,上次聊起,還請教過明磊(翟明磊先生),蘇州版年畫裡也有這特殊工藝。對“拱花”!拱橋、起拱的“拱”。這就是典型的一個“拱花”的雕版套色印刷工藝。
這套1936年,京都浮世繪系列的另外一這幅,《山吹櫻》,也有值得分享的工藝、技藝細節。浮世繪印刷的顏料,除了剛才講的水性顏料、西洋化工顏料之外,浮世繪還有拿漆,做漆器的“大漆”入顏料的。大家再看這個放大局部,山中的櫻花大樹,滿樹小朵的櫻花,是白色覆蓋在色地上的,而且有微微的凸起。這個白色顏料的色彩覆蓋率,以及它的厚塗,就是有大漆摻入顏料的緣故。
然後再看,這一系列作品的色調如此富麗堂皇,是因為它有金、銀色的印刷。1936年到現在,八十多年了,金銀色還是非常完好、很有光澤,蠻難得。其中這個細部,套一個陶磁器的術語,叫“釉上彩、釉下彩”,有的部分是先印金,再印其它顏色,金色藏在顏料地下,有含蓄暗暗的光澤。而有的地方,則是最後一版才印金,就很光亮。換言之,這金銀雕版,因為印工順序的不同,起碼又得拆成兩個以上得雕版。大家一會可以,再仔細地看看牆上陳列的飯田始晃這個京都系列的原作。
的確,“浮世繪”太複雜,術語眾多、流派眾多又人物眾多、大師輩出,而且這個詞兒,如前所述,又是一個如此混雜的、概念界定不夠明晰的、很感性的術語、詞匯。剛開始接觸,都會有些茫茫然。十多年前,我也是如此。
所以,跟大家再分享一招,可以由關注浮世繪最典型、也最重要的三位大師開始,從這裡入手,來開始瞭解“浮世繪”這門藝術。
第一位人物,“美人繪大師”喜多川歌麿,剛才所講“技藝之美”的仕女團扇,就是他的作品《風俗三段娘》。他的主要成就就是“美人繪”,仕女圖。他開創了一個流派,術語叫“大首繪”。這個詞其實不難解,現在滿大街都有年輕人玩的自拍機,叫“大頭貼”,意思一樣,就是在畫面中,把頭部比例放得比較大。
第二位,便是剛才與塞尚一起分享過的那位,葛飾北齋。這是位非常偉大的、才華橫溢的“浮世繪天才”,國際知名度恐怕也是最高的一位。尤其這兩幅與富士山有關的浮世繪作品,不學美術、不瞭解浮世繪的人,恐怕都見過。《富岳三十六景》之《神奈川衝浪裡》和《凱風快晴》。這兩幅,幾乎已成為浮世繪、日本藝術甚至日本文化的“封面”象徵。《凱風快晴》也叫“赤富士”,描繪了夕陽西下,落日將富士山投射為溫暖的紅色橘色那一刻的光影色彩。這幅與另一幅富岳三十六景名作《甲州石班澤》,今天現場都有展出陳列,之前一直掛在我工作室牆上。
《神奈川衝浪裏》這幅,則更是家喻戶曉。描繪滔天巨浪中,努力前行,與海浪搏擊的幾艘船,浪間遠景,才是富士山。這幅畫,其實本來手頭也有,前些年,有朋友見了喜歡,連畫框一起給摘走了。順便說,這畫名不能讀成“神奈川,衝浪裡”,而是“神奈川沖,浪裡”。神奈川沖,是個地名,大致在今天神奈川縣的相模灣。
北齋的女兒,葛飾應為,也是位才華過人、了不起的女畫師。也再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,《眩-北齋之女》(18),去年日本剛拍攝上映。想多瞭解浮世繪,瞭解北齋以及他的女兒應為,頗值一看。好,今天分享的最後一幅浮世繪作品,這也就是之前說的,非版畫的“肉筆”浮世繪,北齋的女兒,葛飾應為的作品,《夜櫻美人圖》,絹本、手繪。這也是新近才得以公開展出的一幅畫。因為葛飾應為陪伴了父親一輩子,北齋高夀,89歲過世。北齋去世不久,葛飾應為離家出走,60多歲的老太太,就這樣不知所終。
所以,這幅《夜櫻美人圖》的具體創作年代,已不可考,大致推算為江戸時代後期,1850年左右。畫面很驚豔:夜景夜空與夜櫻,星辰滿天,大樹庭院,石燈籠的燭光,燈火搖曳下的美人面龐、裙裾。幽暗燭光下,這美女正提筆書寫,或許是給情郎的情書?這場景,星空、夜景、燭光、面龐……。北齋女兒這樣的一批晚期浮世繪畫師們,他們在拿東方的繪畫材料、技法和語言,在追求,在努力,與西方繪畫傳統的明暗、光影、透視等等學習、借鑒,交流和對話。這種東西方繪畫之間,或者說東西方文化之間,平等對話、交流的努力,坦率地講,令人感慨莫名,也感佩莫名。
就我個人的眼界之所見,在滿清末期,東方面對西方,所謂“千年未有之大變局”這樣的一個時代,我還沒有,或者說幾乎沒有,看到過中國畫家有過這樣的一些嘗試或努力。當然,也許是我還沒尋找到。孤陋寡聞。
這第三位,當然就是今天我們分享、鑒賞的主角,浮世繪“風景畫巨匠”,歌川廣重。
如之前“風雨雪夜”那個章節的分享解讀,“他是位畫家,浮世繪大師,但似乎更是位詩人,細膩敏感的詩人”。一起分享了廣重筆下的如此之多的,有趣的細節。如此用心、有心的記錄者、描繪者,對這塵世、浮世與現世,關注、關懷與關照、關心,盡在。魯迅先生也是位浮世繪“粉絲”,他有文章寫到:……初迷北齋,日久,愈發地戀上廣重。大意如此。
最後,再來個小花絮。回到這幅“風”,東海道五十三次之第44幅,《四日市-三重川》。之前有請大家留意這地名“四日市”,也說到與我們今天鑒賞茶會的一個特別準備的茶器有關。我把盒子打開,就是這把壺,“紫泥梅花圖急須”橫手壺。四日市,在三重縣,名古屋旁邊,伊勢灣的西岸。也是一個陶磁名窯產地,它產的陶磁叫什麼呢?叫萬古燒。它的海灣對面,則是另一個古名窯,常滑燒。前些年關注日本民藝、茶道茶器、陶磁漆器等等,我幾乎把日本陶磁名窯產地都給實地走了一遍。
一大一小,今天帶過來給大家泡茶的有兩把橫手急須,都出自同一位元工匠,三代目的清水醉月。一把“梅花圖”雕刻,另一把“松鶴圖”。都是紫泥壺。紫泥,不是紫砂。茶會開始講座前,今天特邀的美女茶人Tracy黃小姐給大家分享潮汕工夫茶,用的那把紅泥小壺,和這兩把壺一樣,也是泥料而不是砂料。泥料、砂料有截然不同的一個區別。如果大家對紫砂壺有瞭解的話,紫砂的工藝做法,是“拍泥板、圍身筒”。而泥料,則只能是“手拉胚”。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做法與工藝。
今天茶會的特別茶器,這兩把來自廣重筆下,“東海道五十三次”描繪過的一個地方,四日市“萬古燒”的茶壺,名家,清水醉月造。大家可以傳閱一下,拿手裡看看。有沒覺得,這完全不像是一個“異國”的東西,它的造型、功用、雕花等等一切,跟中國人的審美趣味,可以說完全吻合。
OK,最後的結尾,再來給大家分享三張照片。可以看看,浮世繪這樣的一個古老的藝術,在今天的日本,今天的日常生活中,它隨時都在,並沒有消失,還活生生地,活著。
這是去年年初,三越百貨跟啤酒公司聯手,推出的一個限量版紀念啤酒,包裝上,就是廣重的浮世繪。三越百貨的發源地,就在日本橋。所以左邊深藍款易開罐,上面就是“名作江戶百景”之《日本橋雪晴》。而右邊這款金色的,大家想必已非常熟悉了,梵高臨摹過,《龜戶梅屋鋪》。
我們東京的家住在西郊,西武鐵道線。西武鐵道的車廂內、車站中,你隨時都能看到這樣的公益海報,全是浮世繪的再演繹,“請不要走路時玩手機、搬運大件行李時,請勿妨礙他人”等等公益的主題。這一系列的《電車內迷惑圖繪》,西武已經連載、堅持五六年時間了,一直推出,很有影響。
國內的超市商品、啤酒包裝這些,上海的地鐵、蘇州的地鐵,公益海報等等,在座諸位腦子裡都有印象,都有感受,我就不評價了。只問一個問題,能在今天的中國城市、大街小巷、日常生活中,看到、尋到蘇州版、桃花塢年畫等等傳統藝術、歷史人文的痕跡、印跡麼?如果僥倖,還能尋到。量,有多少?質,又如何?
最後一張照片了。就今年春節,上個月的二月初,帶我家兩個孩子,去上野,看“顏真卿大展”,《祭侄文稿》。正逢大雪,漫天雪花,兩個孩子撐傘前面走,雪景的上野公園、寬永寺,很漂亮。路邊的草叢綠化帶,藏有應該是為新年燈會佈置的小燈籠。
我把兩個孩子叫住,停步,指給她們倆看。綠草積雪間,剛戴上一層新雪的小燈籠上,那畫面,便是今天大家已經非常非常地熟悉的畫面,《龜戶梅屋鋪》。
謝謝大家。佔用了這一個多小時大家的時間,把對歌川廣重、對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繪卷,以及對浮世繪、對梵高與廣重,再到世界美術史的純屬個人的“碎片”,雜七雜八地,閒扯一通,也算是個分享和流覽吧。好啦,就到這裡。謝謝諸位的耐心!
Writing:柯 力 / Keli
Editor:柯力工作室 / Keli Studio
Release:2019-04
03 / 梵高與廣重,浮世繪與世界美術流變
今天還專門給大家帶了個小東西,江戶東京博物館的衍生文創紀念品,浮世繪資料夾。這個,就正好是我們剛才欣賞過的廣重《龜戶梅屋舗》,大家可以拿在手裡,傳看、分享一下。今天鑒賞茶會準備的禮品袋中,我們還埋了個小小的抽獎,有兩位嘉賓的得到的,就是這款的浮世繪文創資料夾“日本橋”。有誰拿到小獎品啦?恭喜。抱歉沒有更多,小東西雖然不貴,但因為是從東京背過來的,沒有那麼多。
那麼,再來看看這幅油畫版、臨摹版的《龜戶梅花圖》。誰畫的呢?对了,就是梵高。梵高畢生傳下來,親筆臨摹的浮世繪作品有三幅,其中有兩幅,臨摹的便是廣重作品。
再往後面看,這里还是梵高臨摹时,非常認真地放樣打稿,留下來的一張“龜戶梅花”網格草稿。大家有繪畫經驗的話,應該知道,打好網格來放樣,是最精准、精確的。那麼,梵高就是這般的兢兢業業、嚴謹細緻地打好網格來做構圖的放樣,完成了這樣的一個臨摹作品。認真程度,可見一斑。
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細節在哪呢?大家可以看看廣重原作、梵高臨摹的對比。除了完成中間部分的 “梅花圖”畫面外,梵高還在左右兩側添油加醋,加了蠻多東西,相當於掛了幅“對聯”。
大家可以認真讀一下,這額外多加上去的,其實就是漢字。左側,“大黑屋錦木江戶町三丁目”,很清楚。右側這邊,“新吉原?大丁目屋木”,有個字認不出,也讀不通。這個,其實就完全是節外生枝、添油加醋,杜撰上去的了。所以在座諸位,若民族自豪感夠強烈,你完全可以這樣吹吹水:梵高也曾經,橫橫一筆一劃地,學過寫過漢字兒。
繼續往下看圖。前年有部電影《至愛梵高》,全油畫的大製作,那麼我們的印象裡,腦海中,梵高的繪畫風格,他的色彩,他的用筆,《星空》、《向日葵》還有他的《自畫像》等等,就是這個畫面,這個特徵。非常典型、非常經典也非常“招牌”的梵高。
但是你們可能不一定猜得到,五年前他是什麼風格的。譬如1884年《農婦肖像》、1885年的《吃土豆的人》,梵高在“荷蘭時期”的作品,色調灰暗、晦澀,不客氣一點,甚至幾乎可以說技法幼稚。這一系列的作品,跨越了梵高的“巴黎時期、法國南部時期”以及之前的“荷蘭時期”三個階段。而它們整個的時間跨度,其實只相隔了五年。梵高是怎麼從色彩、畫面,以及這樣的用筆,產生如此巨大的轉換、改變的呢?這短短的五年,究竟發生了什麼?
來,繼續給大家分享一些資料。為準備這個演講的PDF,我還是很用心地,把阿姆斯特丹“梵高博物館”的官網(6),給仔仔細細、上上下下都“摟”了一遍。非常的巧,去年(2018),就正好是梵高誕辰165周年,我們剛才講,2018是廣重辭世160周年。也就是說廣重辭世5年後,梵高出生。這兩人,貌似有冥冥之中的緣分。
這個海報,就是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為紀念他誕辰165周年做的一個特展,留意一下這標題——“Van Gogh and Japan”,“梵高和日本”。這是梵高博物館官網的一段解讀,我把它做了摘選、翻譯,大家不妨讀一讀:
“Exhibition Van Gogh and Japan,……2018年3月23日,梵高博物館開幕了“梵高和日本”,這是一個關於日本藝術對梵高作品的影響的大型國際展覽:“……這是第一次有這樣的規模和規格的展覽,專門研討梵高跟日本之間的關係。……在日本的魔咒下,……梵高與日本版畫的接觸對他作為一名藝術家的走向,起了決定性的作用”。
大家是不是有點驚訝?說到這裡,也給大家補充一個梵高的故事。對梵高有所瞭解的話,應該知道,梵高畢生的繪畫生涯,都是他弟弟提奧在資助他,其實在他生前,他自己的畫作,幾乎一幅都沒賣出去。但是,梵高的浮世繪收藏,卻多達500多幅。這事兒很戲劇性,他自己的畫一張沒賣掉,但是他卻收藏了500多張日本浮世繪畫家的作品。
再看看這兩幅肖像,梵高在巴黎時期,1887-1888年創作的《唐吉老爹》。唐吉老爹是巴黎一間畫材店的老闆,與當時巴黎的一大批畫家都很交好,梵高也就經常到這裡去購買畫材、顏料,沒錢的時候就賒欠。同時,唐吉畫材店也出售很多浮世繪作品。所以可以看到,唐吉老爹這兩幅肖像後面的牆上背景繪畫,上下左右,全是浮世繪。留意一下肖像畫右下角背景上這一小幅,这也就是梵高臨摹過的第二幅浮世繪作品,英泉溪齋(7)的《花魁》。
當時法國的《巴黎畫報》在1886年某期的封面上,刊登了這幅英泉的《花魁》。因為封面設計,刊登的時候把《花魁》畫面做了一個鏡像與翻轉。結果,梵高的油畫臨摹,也是個鏡像的翻轉。
從這個細節,我們可以推測,梵高1887年臨摹的母本,很可能就是《巴黎畫報》這封面,而非英泉的浮世繪原作。同樣,我們也可以找到梵高臨摹時的網格放樣、構圖草稿。而且與之前《龜戶梅花圖》類似,梵高在臨摹完中間花魁人物畫面這部分之後,跟之前杜撰漢字元素一樣,换用为一系列的日本繪畫、圖像元素,在外框部分進行了一個再組合。所以梵高的這幅臨摹浮世繪,叫做《日本情趣-花魁》。
這個165周年的“梵高和日本”特展,還專門推出了一本畫冊。這頁PDF頁面上,有特意添加的二維碼,大家有興趣,可以掏手機掃一下這個碼。這就是梵高特展畫冊所對應的網址二維碼,掃下來,存一下,回頭有興趣,大家可以直接訪問到梵高博物館的官網商店。
這本特展畫冊的書名就很有意思,《JAPANESE PRINTS, The Collection of Vincent van Gogh》。Prints,這個詞兒,可以翻為“指紋、印痕”,也可以直接翻譯為“版畫”。Japanese Prints,日本版畫。
這本《日本版畫,文森特梵高的收藏》特別畫冊,收錄的,就是梵高畢生收藏的幾乎所有浮世繪作品。往下看,書中,就包括梵高留下來的他對浮世繪的親筆臨摹油畫,存世的,一共三幅。《龜戶梅花圖》、《日本情趣-花魁》,另外的一幅,還是歌川廣重的作品,之前請大家留意的,江戶百景之《大橋驟雨》。
梵高版《大橋驟雨》(1887),如之前所解讀,同樣的招兒,這次是上下左右,周圍全是一串漢字元素的邊紋杜撰。他在廣重這裡,也學會了對雨景的描繪。過了三年之後,1890年他把這樣的來自廣重的雨景技法,用到在普羅旺斯畫的另外一幅風景畫,《瓦茲的雨》的風景、雨景的描繪中。
在普羅旺斯、在阿爾,梵高畫了類似的、多幅的雨中風景。於是,歌川廣重的雨、日本橋的雨,就這樣從東方來到西方,成了梵高的雨、巴黎的雨和普羅旺斯的雨。
這就是梵高與歌川廣重的關係,與浮世繪,與“日本指紋、印痕”與“日本版畫”的關係。梵高誕辰165周年,推出的最重量級的紀念特展,叫做“梵高和日本”。推出的重量級的特別畫冊,書名《日本版畫,梵高的收藏》。那麼剛才摘錄這句,“……梵高與日本版畫的接觸對他作為一名藝術家的走向,起了決定性的作用”,現在大家都能理解、體會了吧?
大家可以繼續看看我們收集的資料圖片。這些年,在日本在東京,推出的梵高的、印象派的大展可以說層出不窮。原因很簡單,梵高等等印象派畫家對浮世繪,對日本的情有獨鍾、“一往有深情”,在今天,又轉換為日本人對梵高、對印象派繪畫的情有獨鍾、“一往有深情”了。都知道三十、四十年前,80-90年代,日本經濟最黃金的時候,把梵高作品抬到世界藝術品拍賣第一天價。其實現在你們就不難理解,這些現象背後,原因、淵源何在了。
我再從梵高的書信集《親愛的提奧》裡面,摘錄了這樣幾段話,給大家分享。梵高一生當中,留下來了將近一千封信札,大量是寫給他弟弟提奧的。也有寫給不同的畫家的信札。順便說,這本書《親愛的提奧》,很值得推薦。
譬如這則,他身在普羅旺斯、在阿爾,卻是“……我總是對自己說,我正在日本”。這些梵高自己的書信集裡面,所流露出來的,他對日本、對日本繪畫的那種情感,我就不挨個讀了,大家不妨自己感受。
尤其有趣的,是他給莫奈信中的这一则,“……別人說我們是喜歡浮世繪,(喜歡這個詞),這是對我們看不起,浮世繪就是我們的信仰”。所以說,大家可以看出,作為浮世繪的粉絲,梵高的“粉丝”級別和段位。
再給大家分享一幅梵高,《盛開的杏花》。創作於1890年,距他自殺去世,大概還有不到半年的時間。在座的各位,不管是否學美術出身,應該都能從這幅畫當中看到非常濃郁的東方藝術風格和東方的韻味。這幅畫他畫給誰呢?畫給他侄子的降生。他跟他弟弟提奧之間的關係非常的親密,提奧來信,告訴他要添一個兒子了,梵高非常開心,就畫了這幅畫,為即將降生的侄子。這幅畫也是梵高家族至今“唯一不肯出售”,絕不出手的一幅作品。因為這幅《盛開的杏花》,它代表了亲情,生命与希望,同時,也是梵高對浮世繪“最深的敬意”。
那麼對歌川廣重,對浮世繪,對日本藝術,在西方藝術大師中是不是只有梵高這一個超級“死忠粉”呢?還真遠遠不是。限於時間和篇幅,我們給大家做了個快速的流覽和匯集。
這是幅莫奈(8)的作品,1899年,《日本橋睡蓮》。莫奈比梵高更有錢,乾脆在自家的花園裡面就造了一座日本橋,而且平生畫了無數幅“睡蓮”、無數“日本橋”。這裡的左邊,則是廣重的另外一幅江戶百景作品,1856年《龜戶天神境內》。大家不妨自己比較。除了莫奈,還有誰呢?來看看塞尚(9)。右邊這幅,塞尚的作品《聖維克多山》(1886),而左邊,則是葛飾北齋最著名的《富岳三十六景》系列中的《駿州片倉》(1833)。放在一起,大家自己看吧。
時間關係,我就給大家把大師們的作品演示、瀏覽得快一點。還有誰呢?這是馬奈(1832-1883,印象派奠基人之一)。馬奈的自畫像,在牆上,掛著的就是一幅浮世繪。然後,還有高更(1848-1903,與梵高、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)、德加(1834-1917,法國印象派畫家)、雷諾阿(1841-1919,法國印象派畫家)。再往下流覽,剛才已講過的莫奈,還有誰呢?惠斯勒(1834-1903,美國著名畫家)、克里姆特(1862-1918,奧地利著名畫家,創辦了維也納分離派),一大批的西方藝術大師,尤其是後期印象派。
這樣的一大批畫家,浮世繪對他們的影響,或者說他們從浮世繪藝術當中所汲取的養分,一一鑒賞瀏覽,仔細地瞭解、研究下來,應該是非常讓人驚訝的。
我是學美術、設計出身,也在大學時代修過藝術史、美術史論之類的課程。然後,當走過這麼多的美術館博物館,“好奇害死貓”,我自己一路地好奇琢磨,閱讀與研究,坦白地講,是震驚。大家都知道一點,印象派對整個世界美術史,以及當代藝術的轉化、推動和流變,是產生了非常非常巨大的影響的。那麼這一世界美術的巨大的流變,其源頭,或者說源頭之一,就在東方,就在浮世繪。
最後,再給大家分享一幅梵高的名作,《鳶尾花》(11)。這幅名畫現在收藏在加州的蓋蒂美術館。當年在美國西海岸旅行,在洛杉磯去蓋蒂中心,特意看了這幅畫。非常棒,我呆站了差不多有十分鐘。
然而後來,在京都的博物館,看到這座古屏風,又是“鳶尾花”,日本人也叫“燕子花”。作者是誰呢?尾形光琳(12),日本繪畫大师,工藝美術巨匠,作于1709年,《八橋圖屏風-鳶尾花》。當時,我真的又被震驚到了。大家不妨看看PDF的圖片比較,大概就能理解我的震驚了。這個驚訝和震驚,從年代而論,也許可能有些沒道理。而且,特別說明一下,很可能就是我個人自己的臆斷、揣測。
兩件同為“鳶尾花”的作品,創作年代差了一百八十年。而光琳與梵高兩人,生卒年和時代,也差了近二百年。年代的跨度,實在是太大。而且,梵古生前,幾乎是絕無可能看得到光琳的作品。
這位尾形光琳,則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師,除了書畫世家、繪畫大師之外,他也是日本工藝美術的巨匠,陶瓷、漆器的大師。看看圖,他的“鳶尾花”創作,不僅有這座繪畫屏風,還有同樣“鳶尾花”主題的嵌金螺鈿漆器。大家可以看得到,這件漆器與這幅屏風畫之間的很微妙的關係。
這是前些年的“尾形光琳300年祭”特別紀念大展,兩大國寶“燕子花(鳶尾花)&紅白梅”,這是光琳最有名的兩幅作品,都是國寶級。可以想想,日本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藝術流派“琳派”,就是拿他的名字來命名,其地位、影響,可見一斑。而且光琳與“琳派”,對今天的日本美術、日本工藝,甚至日本人的審美,影響至深。光琳與“琳派”以及對日本藝術、審美的影響,這個話題忒大,今天就暫且打住,無法展開。
所以,回到梵高“鳶尾花”與光琳“燕子花”之間的蹊蹺關係,再說一下,只能說是我非常個人的揣測、臆斷。除了年代距離之外,有一個幾乎可以肯定的因素,之前說過,尾形光琳的作品特別是原作,在梵高的時代和生前,沒有可能,是梵高有機會見得著的。
為什麼這麼說呢?尾形光琳出生於京都,皇室的御用和服商家庭,富家與世家子弟,又是書畫世家,他父親就是當時京都的名畫家。“琳派”、京都畫派的這些畫家,他們的作品主要是流傳在皇室、宮廷和公卿、大名等達官貴人階層,富麗堂皇且昂貴,與“浮世繪”的階層和定位,截然不同,迥然相異。如果說“琳派”是宮廷公卿、是精英藝術的話,那麼完全的相反,“浮世繪”,則是庶民的、普羅大眾的。浮世繪,出自平民畫師,描繪市井庶民、煙火日常,再木版雕印,很便宜的大量印刷,大量販售,才有了飄洋越海、傳播世界的可能。
把兩幅“鳶尾花”以及“琳派”放在這個章節的結尾上,是我刻意與故意的,而且與後續的話題,仍是大有關係。
04 / 浮世之繪…
最後這個章節與主題,來給大家分享一些,恐怕是些比較我個人角度的,有關浮世繪的知識與常識。剛才與“琳派”比較,講到浮世繪的市井煙火日常與庶民、普羅,大量印刷、大量販售等等,那麼我們回到“浮世繪”這個詞匯與概念本身,來跟大家聊聊。
的確,“浮世繪、うきよえ”是一個比較令人費解的美術史、藝術史的專有名詞。它不象通常的“油畫、版畫、水墨畫”等等詞匯,概念、界定都很清晰。在英文裡,就有“Ukiyoe(浮世繪之日文讀音)、 Yamato-e(大和繪,日本風景畫)”以及“Japanese Prints(日本版畫)”等幾種說法。為什麼說作為美術專有名詞,它會比較令人費解呢?因為它並非很理性、很科學的概念命名,而是很感性,非常感性的一個詞匯、概念。
先說“浮世”這兩個漢字,非常佛家的一個術語,對吧?……人間、塵世,聚散、浮沉不定。若用中國典籍,譬如阮籍的“逍遙浮世,與道俱成”,還有晚唐詩人許渾的詩句“空悲浮世雲無定,多感流年水不還”,就能把“浮世”這個詞兒,解得非常好。至於“繪”,大家都能理解,描繪、記錄、繪畫。
的確,因為它“大量印刷、大量販售”的特徵,大量的浮世繪就是“Japanese Prints”,日本版畫。然而,又不能將它跟“版畫”完全地劃等號。因為浮世繪也有“肉筆”,手繪的、獨幅的、非複製印刷的作品。
如之前所說,最關鍵的特徵,“浮世繪”,它是一個“庶民的藝術”、“平民的力量”。它不是一個束之高閣的,或者說精英階層、陽春白雪的藝術,而是完全地面對普羅大眾。對“現世、塵世、人間”,充滿關注、關懷與關心、關照的一門繪畫藝術。
前面的《東海道五十三次繪卷》視頻短片裡,大家可能留意到有一個畫面,叫作“繪雙紙屋”,江戶時代興起的“書籍版畫販賣店”。也就是浮世繪的販賣、流通於傳播渠道。
來看看一個蠻有意思的博物館復原實景,這就是德川江戶時代,販售浮世繪的一個書籍畫店。當年就是這樣一個小鋪子,牆上掛滿了浮世繪。有的畫已經裝裱起來,卷軸,更多的就是單張,一排排,懸掛陳列起來。櫃檯最前面,就是這樣一本一本、一套一套的書,雕版圖書。這樣的日常販賣。
當年的、真實的江戶“繪雙紙屋”,除了這種獨幅的浮世繪版畫作品之外,其實還有更多的書籍、圖書,浮世繪的繪本。有些類似我們兒時的連環畫,庶民大眾、下里巴人的繪本書籍。給大家分享一下,我自己這些年來,研究收藏浮世繪,東搜搜、西淘淘的一些浮世繪私藏。
這個古繪本沒法展出,我們就只能先看看PDF圖片。這兩冊浮世繪古繪本,注意一下年份,1848年、嘉永元年,清道光二十八年,《名將勇臣傳》之三、之四。作者也是歌川派的一個畫家,歌川芳虎。這兩冊浮世繪古繪本,畫的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武將、勇將和名臣,他們的形象和傳略。
看這一頁,左邊這位騎馬作戰武將,“加藤主計頭清正”,加藤清正(13)。乃偉姐,你和江哥2016年的熊本地震後,你們不是去過熊本,捐助慰問麼?熊本城的建造者、築城大將,就是這位加藤清正。清正也是城堡、城池的築城名家,有“清正流”流傳下來。他的封地肥後國,就是今天的熊本。再看看這張圖片。在座有幾位,是去年夏天本來旅圖“薩摩鹿兒島人文遊學”的團友,那麼,圖中這位“同丞相義弘”就跟薩摩藩、鹿兒島有關,島津義弘(14),島津家的先祖。琉球,今天的沖繩被薩摩控制、歸併日本跟他也是有關係的。島津義弘也是豐臣秀吉出兵朝鮮的一員大將,在朝鮮戰績也很厲害的。
後面一頁,又是兩位騎馬交戰的武將。大家對日本歷史如果有些瞭解的話,這是德川家康手下一員猛將,本多平八郎忠勝(15),他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,他的盔甲是一個“鹿角兜”,也就是鹿角頭盔。
大家可以看得出,歌川芳虎在描繪每個武將的時候,他的構圖、人物動態等等,非常生動。可以拿譬如陳老蓮(16)的《水滸葉子》,水滸人物來作個比較。它不全是一個個獨立的單幅人物像,比較孤立地“戳”在那兒。好多是兩個人物在互相交戰,而且它的畫面是突破獨幅畫框的限制,是可以打破、穿插過來的。
這兩本古繪本圖書,今天我也帶來了,各裝了個透明袋,大家有興趣可以茶席上傳看。實在沒法展出,如果把這古繪本拆開,一張張地裝框來展就太可惜了。嘉永元年1848,一百七十多歲的浮世繪繪本,不小心,翻翻可能就碎掉了。所以請大家小心傳閱,除了博物館,還是很難得的機會看到。
哪裡淘來的?京都,古美術畫廊,十幾年前淘的了。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日本古美術店的簽,做得非常地道:文久堂版,芳虎畫,嘉永元年、繪草紙、木版畫,1848-EDO Perido,江戶時代。
玩收藏的朋友知道,在國內,恐怕已經蠻難得在民間流通中,看到清代中晚期的印刷品、書籍了。即使有,也很昂貴,恐怕品相也沒這麼好。包括畫工、雕工和印工品質。這套歌川芳虎、文久堂《名將勇臣傳》它不是單黑的,而是多色的木刻套版。粉、黃、藍,四套色的木刻雕版套印,就更難得一些。這樣的民間刻版印刷品,套色木刻繪本,隨後一會明磊兄(翟明磊先生)的專題講座,也會給大家分享到蘇州版、桃花塢的雕版、年畫。
十幾年前,我剛開始關注浮世繪,走訪日本各地美術館、博物館、古美術畫廊的時候,有一個事挺讓我意外和震驚,就是浮世繪的“技藝之美”。我們不妨先拋開,剛才一起聊的所謂繪畫成就、藝術成就等等層面,高大上的話題,在這裡,我們換個角度,來看看浮世繪的技術與技藝之美。這個跟你只看畫冊、只看美術館是不一樣的,你得看看它背後的工具、工匠、作坊等等技藝。
藝術上的高低,或許見仁見智,太感性,大家糾纏不清。但技術、技藝上的高低、優劣,卻可以是很客觀、很理性也很中立的東西。
這張照片裡面,就是整個浮世繪的畫工、雕工與印工,他們的整個版畫製作的技術與工具。也給大家解釋一下,為什麼老的浮世繪,畫面尺幅都不會太大?為什麼呢?這個尺幅,其實是由木板的大小所決定。木板(多為櫻木)能有多大,畫師才能畫多大,雕工才能雕多大,也才能印刷多大。所以大量的浮世繪,都是畫面尺幅比較小的。因為什麼呢?看看照片中的印臺,從人體工學的角度,大家馬上就能明白:你胳膊的操作半徑,就決定了你能印刷的畫面尺幅。
好,來給大家再看看這張照片,很生動。剛才給大家鑒賞了廣重的《龜戶梅花圖》,那麼這裡,就正好是《龜戶梅花圖》整個的印版、印工的全過程。我數了一下,大概需要九個印版,得印九次。先線稿、墨版,然後再色版,一個色、一個色的套印出來。每一次印色,你都得全部手工、精准地套印上去。再有,也因為是手雕木版,它也有自身的“壽命”,通常,印到500-1000張/次,這套木雕版也就该廢了。
給大家特意放大了一個畫面印刷的局部,大家來看看。然後這幅畫在哪呢?就在你們身後牆上陳列的這幅,喜多川歌麿(17)的《風俗三段娘-上品之圖》。來,我們一起仔細來看看這個套版技藝,或許就能領會我所說的“技藝之美”。如圖的古箏,每一根琴弦是淺黃色的,琴弦的左右兩邊,有兩根墨線。底色的古箏,是棕色。這個套版的技術與細節,大家回頭有興趣,可以再仔細地看看原版。其實圖片已經把這個局部放得很大了,仔細鑒賞一下每個地方的套版精准與精細。
注意,這種套版與套色不是今天的機器,而是全手工技藝。我自己個人所收藏的這幅歌麿《風俗三段娘》年代不算古,大正六年,1917年的印版,剛好,一百年出點頭。
然後,可以再留意下,圖中仕女手中的這把團扇。注意,這把團扇裡面的線條,不是畫出來的,是完全靠雕版與紙張之間的柔性關係,壓印出來的。這個,其實又會有一塊專門的雕版。相當於今天的凹凸版壓印,很有立體感。
在這個還給大家分享一個小經驗,或許聽完今天的演講,大家回頭去日本,逛古書店的時候,可能也會有興趣收藏一些浮世繪,有一個蠻重要的鑒別。那就是把浮世繪拿到手裡,翻到反面看。如果反面有這種層層疊疊的手工刷痕、印痕,那麼,這個東西值得買。否則就很有可能是現代的印刷品,機器膠印,或者是噴繪寫真。如果不是手工雕版、手工套色拓印的話,這些紙張背面的刷痕、印痕,是不可能出來的。
再來看看今天的其它展品。牆上右邊,頭上的一個系列四幅,就是一組風格非常獨特的浮世繪版畫,1936,昭和十一年的印版,時代已經比較現代了。風格獨特是因為這一組跟傳統“江戶浮世繪”有些迥異,來自京都,而且這個畫家(飯田始晃),是位和服圖案的設計師。畫面風格、色彩調性,包括套金、銀色的印刷,都與眾不同,《山吹櫻》、《月影》、《簾之櫻》與《山嵐》,一組四幅。
來看這幅《簾之櫻》,還是來給大家放大一個照片局部。看到嗎?紙面上有清晰的被刷子橫著刷過去的印跡。而且吧,你仔細看,每一朵櫻花,都有一個凹凸的輪廓形。與剛才那幅歌麿《風俗三段娘》裡的“團扇”局部,類似的雕版、印刷工藝。
這有個專門的這個術語我忘了,上次聊起,還請教過明磊(翟明磊先生),蘇州版年畫裡也有這特殊工藝。對“拱花”!拱橋、起拱的“拱”。這就是典型的一個“拱花”的雕版套色印刷工藝。
這套1936年,京都浮世繪系列的另外一這幅,《山吹櫻》,也有值得分享的工藝、技藝細節。浮世繪印刷的顏料,除了剛才講的水性顏料、西洋化工顏料之外,浮世繪還有拿漆,做漆器的“大漆”入顏料的。大家再看這個放大局部,山中的櫻花大樹,滿樹小朵的櫻花,是白色覆蓋在色地上的,而且有微微的凸起。這個白色顏料的色彩覆蓋率,以及它的厚塗,就是有大漆摻入顏料的緣故。
然後再看,這一系列作品的色調如此富麗堂皇,是因為它有金、銀色的印刷。1936年到現在,八十多年了,金銀色還是非常完好、很有光澤,蠻難得。其中這個細部,套一個陶磁器的術語,叫“釉上彩、釉下彩”,有的部分是先印金,再印其它顏色,金色藏在顏料地下,有含蓄暗暗的光澤。而有的地方,則是最後一版才印金,就很光亮。換言之,這金銀雕版,因為印工順序的不同,起碼又得拆成兩個以上得雕版。大家一會可以,再仔細地看看牆上陳列的飯田始晃這個京都系列的原作。
的確,“浮世繪”太複雜,術語眾多、流派眾多又人物眾多、大師輩出,而且這個詞兒,如前所述,又是一個如此混雜的、概念界定不夠明晰的、很感性的術語、詞匯。剛開始接觸,都會有些茫茫然。十多年前,我也是如此。
所以,跟大家再分享一招,可以由關注浮世繪最典型、也最重要的三位大師開始,從這裡入手,來開始瞭解“浮世繪”這門藝術。
第一位人物,“美人繪大師”喜多川歌麿,剛才所講“技藝之美”的仕女團扇,就是他的作品《風俗三段娘》。他的主要成就就是“美人繪”,仕女圖。他開創了一個流派,術語叫“大首繪”。這個詞其實不難解,現在滿大街都有年輕人玩的自拍機,叫“大頭貼”,意思一樣,就是在畫面中,把頭部比例放得比較大。
第二位,便是剛才與塞尚一起分享過的那位,葛飾北齋。這是位非常偉大的、才華橫溢的“浮世繪天才”,國際知名度恐怕也是最高的一位。尤其這兩幅與富士山有關的浮世繪作品,不學美術、不瞭解浮世繪的人,恐怕都見過。《富岳三十六景》之《神奈川衝浪裡》和《凱風快晴》。這兩幅,幾乎已成為浮世繪、日本藝術甚至日本文化的“封面”象徵。《凱風快晴》也叫“赤富士”,描繪了夕陽西下,落日將富士山投射為溫暖的紅色橘色那一刻的光影色彩。這幅與另一幅富岳三十六景名作《甲州石班澤》,今天現場都有展出陳列,之前一直掛在我工作室牆上。
《神奈川衝浪裏》這幅,則更是家喻戶曉。描繪滔天巨浪中,努力前行,與海浪搏擊的幾艘船,浪間遠景,才是富士山。這幅畫,其實本來手頭也有,前些年,有朋友見了喜歡,連畫框一起給摘走了。順便說,這畫名不能讀成“神奈川,衝浪裡”,而是“神奈川沖,浪裡”。神奈川沖,是個地名,大致在今天神奈川縣的相模灣。
北齋的女兒,葛飾應為,也是位才華過人、了不起的女畫師。也再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,《眩-北齋之女》(18),去年日本剛拍攝上映。想多瞭解浮世繪,瞭解北齋以及他的女兒應為,頗值一看。好,今天分享的最後一幅浮世繪作品,這也就是之前說的,非版畫的“肉筆”浮世繪,北齋的女兒,葛飾應為的作品,《夜櫻美人圖》,絹本、手繪。這也是新近才得以公開展出的一幅畫。因為葛飾應為陪伴了父親一輩子,北齋高夀,89歲過世。北齋去世不久,葛飾應為離家出走,60多歲的老太太,就這樣不知所終。
所以,這幅《夜櫻美人圖》的具體創作年代,已不可考,大致推算為江戸時代後期,1850年左右。畫面很驚豔:夜景夜空與夜櫻,星辰滿天,大樹庭院,石燈籠的燭光,燈火搖曳下的美人面龐、裙裾。幽暗燭光下,這美女正提筆書寫,或許是給情郎的情書?這場景,星空、夜景、燭光、面龐……。北齋女兒這樣的一批晚期浮世繪畫師們,他們在拿東方的繪畫材料、技法和語言,在追求,在努力,與西方繪畫傳統的明暗、光影、透視等等學習、借鑒,交流和對話。這種東西方繪畫之間,或者說東西方文化之間,平等對話、交流的努力,坦率地講,令人感慨莫名,也感佩莫名。
就我個人的眼界之所見,在滿清末期,東方面對西方,所謂“千年未有之大變局”這樣的一個時代,我還沒有,或者說幾乎沒有,看到過中國畫家有過這樣的一些嘗試或努力。當然,也許是我還沒尋找到。孤陋寡聞。
這第三位,當然就是今天我們分享、鑒賞的主角,浮世繪“風景畫巨匠”,歌川廣重。
如之前“風雨雪夜”那個章節的分享解讀,“他是位畫家,浮世繪大師,但似乎更是位詩人,細膩敏感的詩人”。一起分享了廣重筆下的如此之多的,有趣的細節。如此用心、有心的記錄者、描繪者,對這塵世、浮世與現世,關注、關懷與關照、關心,盡在。魯迅先生也是位浮世繪“粉絲”,他有文章寫到:……初迷北齋,日久,愈發地戀上廣重。大意如此。
最後,再來個小花絮。回到這幅“風”,東海道五十三次之第44幅,《四日市-三重川》。之前有請大家留意這地名“四日市”,也說到與我們今天鑒賞茶會的一個特別準備的茶器有關。我把盒子打開,就是這把壺,“紫泥梅花圖急須”橫手壺。四日市,在三重縣,名古屋旁邊,伊勢灣的西岸。也是一個陶磁名窯產地,它產的陶磁叫什麼呢?叫萬古燒。它的海灣對面,則是另一個古名窯,常滑燒。前些年關注日本民藝、茶道茶器、陶磁漆器等等,我幾乎把日本陶磁名窯產地都給實地走了一遍。
一大一小,今天帶過來給大家泡茶的有兩把橫手急須,都出自同一位元工匠,三代目的清水醉月。一把“梅花圖”雕刻,另一把“松鶴圖”。都是紫泥壺。紫泥,不是紫砂。茶會開始講座前,今天特邀的美女茶人Tracy黃小姐給大家分享潮汕工夫茶,用的那把紅泥小壺,和這兩把壺一樣,也是泥料而不是砂料。泥料、砂料有截然不同的一個區別。如果大家對紫砂壺有瞭解的話,紫砂的工藝做法,是“拍泥板、圍身筒”。而泥料,則只能是“手拉胚”。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做法與工藝。
今天茶會的特別茶器,這兩把來自廣重筆下,“東海道五十三次”描繪過的一個地方,四日市“萬古燒”的茶壺,名家,清水醉月造。大家可以傳閱一下,拿手裡看看。有沒覺得,這完全不像是一個“異國”的東西,它的造型、功用、雕花等等一切,跟中國人的審美趣味,可以說完全吻合。
OK,最後的結尾,再來給大家分享三張照片。可以看看,浮世繪這樣的一個古老的藝術,在今天的日本,今天的日常生活中,它隨時都在,並沒有消失,還活生生地,活著。
這是去年年初,三越百貨跟啤酒公司聯手,推出的一個限量版紀念啤酒,包裝上,就是廣重的浮世繪。三越百貨的發源地,就在日本橋。所以左邊深藍款易開罐,上面就是“名作江戶百景”之《日本橋雪晴》。而右邊這款金色的,大家想必已非常熟悉了,梵高臨摹過,《龜戶梅屋鋪》。
我們東京的家住在西郊,西武鐵道線。西武鐵道的車廂內、車站中,你隨時都能看到這樣的公益海報,全是浮世繪的再演繹,“請不要走路時玩手機、搬運大件行李時,請勿妨礙他人”等等公益的主題。這一系列的《電車內迷惑圖繪》,西武已經連載、堅持五六年時間了,一直推出,很有影響。
國內的超市商品、啤酒包裝這些,上海的地鐵、蘇州的地鐵,公益海報等等,在座諸位腦子裡都有印象,都有感受,我就不評價了。只問一個問題,能在今天的中國城市、大街小巷、日常生活中,看到、尋到蘇州版、桃花塢年畫等等傳統藝術、歷史人文的痕跡、印跡麼?如果僥倖,還能尋到。量,有多少?質,又如何?
最後一張照片了。就今年春節,上個月的二月初,帶我家兩個孩子,去上野,看“顏真卿大展”,《祭侄文稿》。正逢大雪,漫天雪花,兩個孩子撐傘前面走,雪景的上野公園、寬永寺,很漂亮。路邊的草叢綠化帶,藏有應該是為新年燈會佈置的小燈籠。
我把兩個孩子叫住,停步,指給她們倆看。綠草積雪間,剛戴上一層新雪的小燈籠上,那畫面,便是今天大家已經非常非常地熟悉的畫面,《龜戶梅屋鋪》。
謝謝大家。佔用了這一個多小時大家的時間,把對歌川廣重、對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繪卷,以及對浮世繪、對梵高與廣重,再到世界美術史的純屬個人的“碎片”,雜七雜八地,閒扯一通,也算是個分享和流覽吧。好啦,就到這裡。謝謝諸位的耐心!
Writing:柯 力 / Keli
Editor:柯力工作室 / Keli Studio
Release:2019-04